還記得年少陪伴你的自行車嗎?如今它已風靡全球
自行車,簡單、實用、平凡,卻比其他交通工具承載了更多的個人情愫和時代印跡。兒時坐在自行車上被父親載去上學,是大多數人童年的回憶;“騎著單車帶你去看夕陽……”純真的愛情如歌那般缺不了自行車的牽連。自行車,從八十年代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品,到迅速發展的時代下被汽車所替代,從而一度被冷落遺忘。如今,它又成了時代的弄潮兒,以一種健康、自由、環保的形象重回我們的生活。城市車、公路車、小輪車、智能車,甚至特殊材料的竹子車,不同車型有著各自功能及社會性。於是,那些車,那些愛車人,那些關於騎行文化的一切,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世界範圍內,在大多數主要人口聚集的城市,只要城市輻射區域不大,通勤距離不長,確實比國內更適合以自行車作為普遍的交通工具。長期下來,就會形成各自獨有的自行車文化。其實,這些國家同樣經歷了目前我國大眾購買汽車,甚至攀比的階段。慢慢的,經濟發展節奏減速,人們對於環境、健康、生活品質的覺悟不斷攀升,自行車便逐漸回歸,甚至成為通勤工具的主流。同時,政府對於城市道路的規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這些城市的自行車文化發展。
五公里生活圈
以阿姆斯特丹為例,這個古老且曾超級發達的城市,由一條條河道把城市劃分成了無數個格子街區,房屋沿河道建立。沒有人口劇增問題,政府不會破壞老城區的佈局和建築,加上對機動車的嚴格控制,這樣的城市規劃自然讓自行車成為了最適合的交通工具。騎車作為阿姆斯特丹人的一種生活常態,就像吃飯一樣,平日騎車,週末上船。
在國內,這也是為什麼杭州的公共自行車數量最多的原因,城市本身的形態和路線適合騎行。關於通勤路線長度問題,在於城市生活圈的範圍。最理想的範圍距離為五公里左右,居家、工作、社交都在這個範圍內,通勤成本從而降低,城市自行車的使用率就會最大化。這一點,越是高收入人群越會起到引領作用,他們會在近郊買一套相對較大的房子,週末回去享受生活,工作日在公司周邊租住,諸如北京金融街、三里屯、雍和宮,上海“巨富長”區域。但這畢竟是理想狀態,回到現實中,騎車也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沒有太多紛擾,想騎就騎,很簡單。
精品自行車店
如果說阿姆斯特丹是一個特例,再說說慕尼黑。德國是汽車工業的主產區,但像慕尼黑這種大城市,依然是自行車擁有量很高的城市。路上騎自行車的人會更在意頭盔、鞍包、寵物筐等周邊產品的齊全,街邊的自行車也不像阿姆斯特丹的那麼破,而是結實、現代許多。慕尼黑如歐洲許多城市一樣,有著頗多的自行車店,通常都是三層樓的大面積店鋪,產品從自行車到零配件及周邊一應俱全,如果你之前沒進過這種店,一定會買到剁手。
如今,全世界範圍內自行車使用者的數字每年都在攀升,但是自行車店貌似不那麼景氣,數量逐漸下滑,不少傳統單一的自行車實體店都關了門。當然,其中原因之一是受到線上銷售渠道的影響,而另一些店鋪則往多元化的精品方向發展,這實際也是符合時代性的優勝劣汰,並非壞事。精品店的經營方式慢慢興起,甚至出現以自行車為主題的咖啡店、餐廳,這一定程度上已經是自行車文化的形成,騎行變成了一群人的標籤。人們可以在這些店裡感受到騎行所倡導的生活理念。
還記得年少陪伴你的自行車嗎?如今它已風靡全球
Bike-In Coffee 自行車友好
美國多數地形並不適合自行車通勤,更流行山地車等極限運動。但美國多如牛毛的咖啡館,都會很歡迎你騎單車來,店門口的便道上放上各式各樣有創意的自行車樁,表示他們對自行車的友好態度。 《Monocle》世界城市宜居排名總是有幾項指標留給自行車,“自行車友好”是對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評判標準,其中包括存放自行車、可以讓顧客把自行車推進店裡、設計自行車人士專用的區域和座椅等。
瑞士蘇黎世的咖啡廳曾首次推出Bike-In Coffee 戶外自行車座椅,通勤人群不用下車就可以喝咖啡。之後越來越多的單車店鋪也相繼提供這種服務,並把“自行車友好”的程度不斷擴大。 700Bike 網站上有個“自行車友好”的欄目,不定期介紹國內Bike-Friendly 的店鋪。
甩健身房好幾條街
英國也是自行車文化土壤肥沃的大國。英國人喜歡列出各種數據,指導本國人民選擇正確的出行方式,比如騎車對於身體健康的好處。同樣的路程騎車、開車、公共交通對人身體產生的長久影響,騎車的人心髒病發病率低,抵禦疾病的能力強等等。英國因為騎車人群每年遞增,也有一些負面影響,就是自行車事故死亡率,於是倫敦政府下定決心修建世界上最長的自行車道。所以自行車通勤,安全是首要。英國也是最愛舉行自行車活動的國家,他們對於在自行車道上馳騁的追求如同對陽光的嚮往那般,復古騎行、裸體騎行就像狂歡一樣不斷上演著。
在國內,山地和公路騎行也有著驚人的受眾和愛好者,每年環法自行車賽的電視觀眾絕不不亞於國外。自行車運動比通勤人群更多,他們平時通常開車上下班,一到週末便會騎上一兩百公里到山里,在大自然中享受山地騎行的樂趣。
全世界都丟車
丟自行車不僅僅只是中國的問題,全世界都在丟自行車。騎車通勤受到的最大阻礙就是大多數人都認為買車是為小偷買的。而另一方面,卻是我們在立交橋下、地鐵周圍經常能看到大量的自行車鎖在圍欄或電線桿上,而不遠處就有收費的自行車停放處。
城市規劃並非不到位,只是敵不過多數人的僥倖心理。騎車人永遠是機動車交通世界的弱者,再傾斜的規劃都還是讓其覺得不夠便利。就連日本這種循規蹈矩的國家,都能看到大量的自行車鎖在掛著明顯的“此處為非法停放自行車區域”的牌子底下,而政府也只能偶爾進行清理、沒收,但過一陣子問題又會繼續出現。世界大同,丟車也一樣。唯有期待的是如今一些智能自行車上GPS 定位系統,能提高自行車的尋回率。
更多迷你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