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那些過去的鏡頭,你能找到記憶裡哪一個北京?

那些過去的鏡頭,你能找到記憶裡哪一個北京?
在過去半個世紀,北京可能是面貌變化最大的中國城市。五十年代它還被雄偉的城牆所環抱,八​​十年代它還星羅棋佈著蜿蜒的胡同,九十年代紅色的磚牆和灰色的房頂還是它的主色調……然而這一切都如斯逝去了,我們現在走進的是一個半現代化的巨型鋼筋混凝土集中營,它的外表也逐漸地和所有其它中國城市混同起來。也許,只有看電影,我們才能回憶起這座城市曾經的模樣。

《星期天在北京》(1955)

演:克里斯·馬凱
那些過去的鏡頭,你能找到記憶裡哪一個北京?
倒退回1954 年,法國電影大師克里斯·馬凱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而又膽大妄為的毛頭小伙子。懷著理想主義的​​左派情緒,他帶著一台十六毫米攝影機來到新生不久的共產主義中國首都,紀錄下了六十年前北京人日常生活的點滴。
這部不長的紀錄片開始於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下,但隨著畫外音的敘述和一張十三陵的照片迅速跨越了七千多公里而來到了古老神秘的北京。1954 年對於這座城市來說可能是最波瀾不驚的一年:我們在畫面中看到了平靜而繁華的商業街、穿長衫的路人、小販、街頭藝人和在街心花園中練習武術的老人,以及灑滿陽光的舊北京城門。
克里斯·馬凱似乎對孩子特別感興趣,拍下了大量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和學生對著鏡頭純真的笑臉。讓我們驚訝的是,六十年前出現在這些爽朗明媚影像中的人們,他們的神情姿態似乎都和現在的北京人保持一種無法言說的聯繫。對剛剛過去的「九三」大閱兵記憶猶新的觀眾更應該看看這段關於北京的影像,它的結尾紀錄下了當年國慶大遊行的盛況:解放軍戰士和各個不同階層的群眾組成的方隊興高采烈地走過天安門觀禮台。在彩旗招展人潮簇擁中,我們甚至看到了表情隨意自然親切輕鬆的國家領導人們向群眾揮帽招手的珍貴畫面。

《青春萬歲》(1983)
導演:黃蜀芹
那些過去的鏡頭,你能找到記憶裡哪一個北京?
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一系列以北京為主題的影片,而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反響。《青春萬歲》就是其中最出跳的一部。
相對於那個年代依然「革命」的口吻來說,《青春萬歲》最獨特的地方是紀錄下了北京城在翻天覆地面目全非的改變之前最後一絲質樸傳統而又陽光的氣息:在如今北京的冬天如果去北海,肯定是很難拍到那藍天白雲,也看不到那些穿著列寧裝,梳著兩條大辮子,風風火火從眼前踩著冰刀滑過去的姑娘了;而當年女主角楊薔雲坐在什剎海銀錠橋頭看著陽光樹影吃「油茶薩其瑪金絲銀絲桂花兒」的小吃店現在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吵吵嚷嚷紙醉金迷的外國酒吧;影片結尾,青年男學生們在去香山的林蔭路上騎著自行車追大卡車,對著車上的女中學生們高喊:「什麼時候再見面?」——這樣的情景現在已經完全無法再現了:那條著名的林蔭道兩旁的楊樹早已隨著寬闊的快速路建成通車而灰飛煙滅……
在北京電影學院讀過四年書的黃蜀芹比同時代任何導演都更敏感地抓住並複原了北京古樸的灰紅色基調上充滿陽光理想主義的​​細膩情緒。雖然影片的所有內景和部分外景是在上海郊區拍攝的,而且片中女演員們都操著明顯的南方口音扮演著身份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女中學生,但這些卻奇怪地無損於影片整體傳達出透明而清澈的北京氣息。

《夕照街》(1983)
導演:王好為
那些過去的鏡頭,你能找到記憶裡哪一個北京?
胡同大雜院曾經是八十年代北京居民生活最日常的寫照。五十年代北京剛解放的時候,埋藏在胡同里的那些深宅大院大部分都是私產。但是隨著公私合營、反右和文革這一波波的政治運動,私產變成了公房,原來的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被分割成了一個個小間,普通群眾在國家的分配下搬了進來,十幾戶甚至是幾十戶人家擠在一個院裡,過起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里生活。
《夕照街》就是這麼一部描寫大雜院生活的著名影片。退休老人、機關幹部、教師、醫生、工人和待業青年這些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無奈地擠在一起鍋碗瓢盆磕磕碰碰,既有鄰里之間的互相幫襯扶助,也有因為各種瑣事而起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既有那在紛繁喧囂中悄悄滋生的年輕人之間的愛情萌芽,又有在第一波拜金浪潮下被沖昏了頭腦險些吃虧的唯利是圖家庭。而這樣在現在看來幾乎沒什麼隱私的日常生活,卻透露出那個年代北京所特有的人和人之間樸素的熱情和友誼。
在影片的結尾,《夕照街》因為拆遷而消失了,大雜院住戶們搬進了嶄新的公寓樓而喜不自禁。拍電影的人也許沒有想到,二十年後,拆遷成為了北京的常態,而隨著大雜院的消失,那樣樸素動人的鄰里關係也隨之逝去。《夕照街》則成了這種特殊的普通人之間情感的最溫馨寫照。


更多迷你倉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乾淨氣質男人味首選襯衫約會造型隨意搭無雷區

年底年關,約會高峰期將至,外套都選好了,不知道穿什麼內搭怎麼破?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的單品中哪個能趕上襯衫的利用率呢!
乾淨氣質男人味首選襯衫約會造型隨意搭無雷區
最簡單的襯衫搭你想到了嗎?襯衫搭配方式多,就看你中意哪一種~
乾淨氣質男人味首選襯衫約會造型隨意搭無雷區
最基本搭:襯衫X西裝
襯衫西裝已經是不可逃開的模板,這樣的打扮方便懶人必備,既具有了紳士氣質又能看起來精神利落,屬於懶人必備的穿搭公式。約會逛街都可以。
乾淨氣質男人味首選襯衫約會造型隨意搭無雷區
前幾日的dior秀場上,杜江、竇驍、韓庚這幾位男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這樣的”裝備“參加秀場
乾淨氣質男人味首選襯衫約會造型隨意搭無雷區
搭上西裝外套更有一股子的商務精英的feel。百搭性也就由此可見了~有型的西裝外套和隨意休閒的襯衫搭在一起的感覺,可以多多嘗試哦!
更多迷你倉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修煉完美腿型太難,還是先選一雙合適的靴子吧

冬天的基本款鞋子,當屬靴子。保暖禦寒不用說,刮風下雨也得仰仗它,更難得的是它天生就有一股時髦勁。
修煉完美腿型太難,還是先選一雙合適的靴子吧
別說是屬於短靴的秋冬季節,即使是高溫難耐的酷暑,時裝精們也願意忍受燥熱穿上它。
修煉完美腿型太難,還是先選一雙合適的靴子吧
所以啊,趕緊珍惜眼前,趁著寒冬踏著靴子盡情帥起來。
修煉完美腿型太難,還是先選一雙合適的靴子吧
雖說靴子屬於人人都有、隨處可見的單品。但為什麼大家穿出來的效果差那麼多?我知道肯定又有很多人要說:看腿型唄!
腿型當然有一定的關係。但,很多時候,和選到一雙合適的靴子有更大關係。改變腿型太難了,但我們至少可以選擇一雙合適的靴子吧。
選對靴子,能省去多少苦惱少花多少錢~看我從去年冬天到今年冬天一直穿著同一雙靴子就知道了。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說如果挑選一雙美貌與時髦齊飛、百搭與實用兼具的短靴,助你在嚴寒冬日美出新高度。
更多迷你倉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設計師宅邸大改造北倫敦鋼鐵廠換新顏

設計師宅邸大改造北倫敦鋼鐵廠換新顏
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的土地冒出大小不一的工廠,在金屬冰冷的碰撞聲中,工業的火炬在黑夜中迅速蔓延,點亮了重複了千年的黑暗夜晚,使之變為白晝。詩人布雷克形容這些工廠、烤爐、鋼鐵廠是撒旦的製品,永恆的死亡與地獄。現在的我們回頭看那段過往走入歷史,當年冶鐵的燙熱早已退去溫度,冷卻,烙下一個冷黑的鮮明記號。
設計師宅邸大改造北倫敦鋼鐵廠換新顏
這次要介紹的建築是位於倫敦的collage-house,是設計師Jonathan Tuckey 自宅,它的前身是19 世紀的鋼鐵工廠。設計師Jonathan 和他的團隊主張將舊有的建築轉化為現代的用途,為老去的建物注入嶄新的生命。在此理念下,他們在設計上時常將現代的元素融入原有的架構中,使新與舊並存於脫胎後的建築,創造流動寬敞的空間。這個理念在他設計自家房子時忠實的反映出來。
設計師宅邸大改造北倫敦鋼鐵廠換新顏
設計師宅邸大改造北倫敦鋼鐵廠換新顏

推薦倉位

更多迷你倉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火星救援》掀起太空熱在外星上如何fashion

《火星救援》掀起太空熱在外星上如何fashion
在這個大片雲集的11月,經過走催眠路線的《007》及狂戳少女心的《我的少女時代》,還有一部片子要掏空你的錢包,今天說的不是初哥哥也不是徐太宇,而是《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掀起太空熱在外星上如何fashion
《火星救援》掀起太空熱在外星上如何fashion
《火星救援》掀起太空熱在外星上如何fashion
帥氣的男主馬特呆萌,在火星上種出了小土豆,其實本片就是一部火星上的荒島求生記,男主的肌肉以及顏值,也是一大看點呀!
《火星救援》掀起太空熱在外星上如何fashion
But這些看起來太實用、一點都不花哨的太空服還真的入不了各位婊貝的法眼,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探討如何做個有型有款的外星少男少女。
《火星救援》掀起太空熱在外星上如何fashion
太空裝引發了時尚熱潮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到尤里-加加林乘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再到阿波羅成功登月,人類的外太空夢想就無限延展——而對生活的改變,最敏感的其實還是時尚界。
《火星救援》掀起太空熱在外星上如何fashion
人類第一次登月觸發了未來主義時尚浪潮代表太空的銀色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面料選材當中,帶有反光感的PVC和容易護理的樹脂、聚酯材料助推了當年太空感的流行。

推薦倉位

更多迷你倉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想要出門不用洗頭乾發噴霧安利給你

想要出門不用洗頭乾發噴霧安利給你

一到冬天相信大家都有賴床起不來的情況發生吧,然而美容編輯今天要分享給你的就是急救頭髮的神器——乾髮噴霧。
想要出門不用洗頭乾發噴霧安利給你
美容編輯Tips
想要出門不用洗頭乾發噴霧安利給你
1.用在乾燥頭髮上:如果頭髮是潮濕的,會影響使用效果,還會造成毛囊堵塞和頭皮過敏,所以一定要在頭髮乾燥的狀態下使用。
想要出門不用洗頭乾發噴霧安利給你
2.用前搖一搖:乾洗噴霧裡面含有能夠吸附頭皮過剩皮脂的有效成分,使用前需要先將乾洗噴霧充分均勻的搖一搖,這點非常重要。
想要出門不用洗頭乾發噴霧安利給你
3.分層噴灑:想要頭髮更蓬鬆有個秘訣就是分層噴灑,這樣每個層面才能吸附頭皮和秀發的油脂。
想要出門不用洗頭乾發噴霧安利給你
4.用手指揉搓:噴在頭髮之後的停留時間可以用指腹輕輕揉搓頭髮,可以更有效吸附,最後再用梳子梳理一下就好了!
更多迷你倉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還記得年少陪伴你的自行車嗎?如今它已風靡全球

還記得年少陪伴你的自行車嗎?如今它已風靡全球

自行車,簡單、實用、平凡,卻比其他交通工具承載了更多的個人情愫和時代印跡。兒時坐在自行車上被父親載去上學,是大多數人童年的回憶;“騎著單車帶你去看夕陽……”純真的愛情如歌那般缺不了自行車的牽連。自行車,從八十年代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品,到迅速發展的時代下被汽車所替代,從而一度被冷落遺忘。如今,它又成了時代的弄潮兒,以一種健康、自由、環保的形象重回我們的生活。城市車、公路車、小輪車、智能車,甚至特殊材料的竹子車,不同車型有著各自功能及社會性。於是,那些車,那些愛車人,那些關於騎行文化的一切,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世界範圍內,在大多數主要人口聚集的城市,只要城市輻射區域不大,通勤距離不長,確實比國內更適合以自行車作為普遍的交通工具。長期下來,就會形成各自獨有的自行車文化。其實,這些國家同樣經歷了目前我國大眾購買汽車,甚至攀比的階段。慢慢的,經濟發展節奏減速,人們對於環境、健康、生活品質的覺悟不斷攀升,自行車便逐漸回歸,甚至成為通勤工具的主流。同時,政府對於城市道路的規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這些城市的自行車文化發展。

五公里生活圈

以阿姆斯特丹為例,這個古老且曾超級發達的城市,由一條條河道把城市劃分成了無數個格子街區,房屋沿河道建立。沒有人口劇增問題,政府不會破壞老城區的佈局和建築,加上對機動車的嚴格控制,這樣的城市規劃自然讓自行車成為了最適合的交通工具。騎車作為阿姆斯特丹人的一種生活常態,就像吃飯一樣,平日騎車,週末上船。

在國內,這也是為什麼杭州的公共自行車數量最多的原因,城市本身的形態和路線適合騎行。關於通勤路線長度問題,在於城市生活圈的範圍。最理想的範圍距離為五公里左右,居家、工作、社交都在這個範圍內,通勤成本從而降低,城​​市自行車的使用率就會最大化。這一點,越是高收入人群越會起到引領作用,他們會在近郊買一套相對較大的房子,週末回去享受生活,工作日在公司周邊租住,諸如北京金融街、三里屯、雍和宮,上海“巨富長”區域。但這畢竟是理想狀態,回到現實中,騎車也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沒有太多紛擾,想騎就騎,很簡單。

精品自行車店

如果說阿姆斯特丹是一個特例,再說說慕尼黑。德國是汽車工業的主產區,但像慕尼黑這種大城市,依然是自行車擁有量很高的城市。路上騎自行車的人會更在意頭盔、鞍包、寵物筐等周邊產品的齊全,街邊的自行車也不像阿姆斯特丹的那麼破,而是結實、現代許多。慕尼黑如歐洲許多城市一樣,有著頗多的自行車店,通常都是三層樓的大面積店鋪,產品從自行車到零配件及周邊一應俱全,如果你之前沒進過這種店,一定會買到剁手。

如今,全世界範圍內自行車使用者的數字每年都在攀升,但是自行車店貌似不那麼景氣,數量逐漸下滑,不少傳統單一的自行車實體店都關了門。當然,其中原因之一是受到線上銷售渠道的影響,而另一些店鋪則往多元化的精品方向發展,這實際也是符合時代性的優勝劣汰,並非壞事。精品店的經營方式慢慢興起,甚至出現以自行車為主題的咖啡店、餐廳,這一定程度上已經是自行車文化的形成,騎行變成了一群人的標籤。人們可以在這些店裡感受到騎行所倡導的生活理念。

還記得年少陪伴你的自行車嗎?如今它已風靡全球

Bike-In Coffee 自行車友好

美國多數地形並不適合自行車通勤,更流行山地車等極限運動。但美國多如牛毛的咖啡館,都會很歡迎你騎單車來,店門口的便道上放上各式各樣有創意的自行車樁,表示他們對自行車的友好態度。 《Monocle》世界城市宜居排名總是有幾項指標留給自行車,“自行車友好”是對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評判標準,其中包括存放自行車、可以讓顧客把自行車推進店裡、設計自行車人士專用的區域和座椅等。

瑞士蘇黎世的咖啡廳曾首次推出Bike-In Coffee 戶外自行車座椅,通勤人群不用下車就可以喝咖啡。之後越來越多的單車店鋪也相繼提供這種服務,並把“自行車友好”的程度不斷擴大。 700Bike 網站上有個“自行車友好”的欄目,不定期介紹國內Bike-Friendly 的店鋪。

甩健身房好幾條街

英國也是自行車文化土壤肥沃的大國。英國人喜歡列出各種數據,指導本國人民選擇正確的出行方式,比如騎車對於身體健康的好處。同樣的路程騎車、開車、公共交通對人身體產生的長久影響,騎車的人心髒病發病率低,抵禦疾病的能力強等等。英國因為騎車人群每年遞增,也有一些負面影響,就是自行車事故死亡率,於是倫敦政府下定決心修建世界上最長的自行車道。所以自行車通勤,安全是首要。英國也是最愛舉行自行車活動的國家,他們對於在自行車道上馳騁的追求如同對陽光的嚮往那般,復古騎行、裸體騎行就像狂歡一樣不斷上演著。

在國內,山地和公路騎行也有著驚人的受眾和愛好者,每年環法自行車賽的電視觀眾絕不不亞於國外。自行車運動比通勤人群更多,他們平時通常開車上下班,一到週末便會騎上一兩百公里到山里,在大自然中享受山地騎行的樂趣。

全世界都丟車

丟自行車不僅僅只是中國的問題,全世界都在丟自行車。騎車通勤受到的最大阻礙就是大多數人都認為買車是為小偷買的。而另一方面,卻是我們在立交橋下、地鐵周圍經常能看到大量的自行車鎖在圍欄或電線桿上,而不遠處就有收費的自行車停放處。

城市規劃並非不到位,只是敵不過多數人的僥倖心理。騎車人永遠是機動車交通世界的弱者,再傾斜的規劃都還是讓其覺得不夠便利。就連日本這種循規蹈矩的國家,都能看到大量的自行車鎖在掛著明顯的“此處為非法停放自行車區域”的牌子底下,而政府也只能偶爾進行清理、沒收,但過一陣子問題又會繼續出現。世界大同,丟車也一樣。唯有期待的是如今一些智能自行車上GPS 定位系統,能提高自行車的尋回率。

推薦倉位

更多迷你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