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半個世紀,北京可能是面貌變化最大的中國城市。五十年代它還被雄偉的城牆所環抱,八十年代它還星羅棋佈著蜿蜒的胡同,九十年代紅色的磚牆和灰色的房頂還是它的主色調……然而這一切都如斯逝去了,我們現在走進的是一個半現代化的巨型鋼筋混凝土集中營,它的外表也逐漸地和所有其它中國城市混同起來。也許,只有看電影,我們才能回憶起這座城市曾經的模樣。
丨《星期天在北京》(1955)
導演:克里斯·馬凱
倒退回1954 年,法國電影大師克里斯·馬凱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而又膽大妄為的毛頭小伙子。懷著理想主義的左派情緒,他帶著一台十六毫米攝影機來到新生不久的共產主義中國首都,紀錄下了六十年前北京人日常生活的點滴。
這部不長的紀錄片開始於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下,但隨著畫外音的敘述和一張十三陵的照片迅速跨越了七千多公里而來到了古老神秘的北京。1954 年對於這座城市來說可能是最波瀾不驚的一年:我們在畫面中看到了平靜而繁華的商業街、穿長衫的路人、小販、街頭藝人和在街心花園中練習武術的老人,以及灑滿陽光的舊北京城門。
克里斯·馬凱似乎對孩子特別感興趣,拍下了大量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和學生對著鏡頭純真的笑臉。讓我們驚訝的是,六十年前出現在這些爽朗明媚影像中的人們,他們的神情姿態似乎都和現在的北京人保持一種無法言說的聯繫。對剛剛過去的「九三」大閱兵記憶猶新的觀眾更應該看看這段關於北京的影像,它的結尾紀錄下了當年國慶大遊行的盛況:解放軍戰士和各個不同階層的群眾組成的方隊興高采烈地走過天安門觀禮台。在彩旗招展人潮簇擁中,我們甚至看到了表情隨意自然親切輕鬆的國家領導人們向群眾揮帽招手的珍貴畫面。
丨《青春萬歲》(1983)
導演:黃蜀芹
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一系列以北京為主題的影片,而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反響。《青春萬歲》就是其中最出跳的一部。
相對於那個年代依然「革命」的口吻來說,《青春萬歲》最獨特的地方是紀錄下了北京城在翻天覆地面目全非的改變之前最後一絲質樸傳統而又陽光的氣息:在如今北京的冬天如果去北海,肯定是很難拍到那藍天白雲,也看不到那些穿著列寧裝,梳著兩條大辮子,風風火火從眼前踩著冰刀滑過去的姑娘了;而當年女主角楊薔雲坐在什剎海銀錠橋頭看著陽光樹影吃「油茶薩其瑪金絲銀絲桂花兒」的小吃店現在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吵吵嚷嚷紙醉金迷的外國酒吧;影片結尾,青年男學生們在去香山的林蔭路上騎著自行車追大卡車,對著車上的女中學生們高喊:「什麼時候再見面?」——這樣的情景現在已經完全無法再現了:那條著名的林蔭道兩旁的楊樹早已隨著寬闊的快速路建成通車而灰飛煙滅……
在北京電影學院讀過四年書的黃蜀芹比同時代任何導演都更敏感地抓住並複原了北京古樸的灰紅色基調上充滿陽光理想主義的細膩情緒。雖然影片的所有內景和部分外景是在上海郊區拍攝的,而且片中女演員們都操著明顯的南方口音扮演著身份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女中學生,但這些卻奇怪地無損於影片整體傳達出透明而清澈的北京氣息。
丨《夕照街》(1983)
導演:王好為
胡同大雜院曾經是八十年代北京居民生活最日常的寫照。五十年代北京剛解放的時候,埋藏在胡同里的那些深宅大院大部分都是私產。但是隨著公私合營、反右和文革這一波波的政治運動,私產變成了公房,原來的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被分割成了一個個小間,普通群眾在國家的分配下搬了進來,十幾戶甚至是幾十戶人家擠在一個院裡,過起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里生活。
《夕照街》就是這麼一部描寫大雜院生活的著名影片。退休老人、機關幹部、教師、醫生、工人和待業青年這些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無奈地擠在一起鍋碗瓢盆磕磕碰碰,既有鄰里之間的互相幫襯扶助,也有因為各種瑣事而起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既有那在紛繁喧囂中悄悄滋生的年輕人之間的愛情萌芽,又有在第一波拜金浪潮下被沖昏了頭腦險些吃虧的唯利是圖家庭。而這樣在現在看來幾乎沒什麼隱私的日常生活,卻透露出那個年代北京所特有的人和人之間樸素的熱情和友誼。
在影片的結尾,《夕照街》因為拆遷而消失了,大雜院住戶們搬進了嶄新的公寓樓而喜不自禁。拍電影的人也許沒有想到,二十年後,拆遷成為了北京的常態,而隨著大雜院的消失,那樣樸素動人的鄰里關係也隨之逝去。《夕照街》則成了這種特殊的普通人之間情感的最溫馨寫照。
- 當代迷你倉給你一個安靜的環境
- 自存倉在香港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 來商務中心洽談更放心
- 當代迷你倉為客戶的隱私做了保證
- 什麼人最適合使用當代迷你倉
- 購買自存倉儲存物品有保證嗎
- 當代迷你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商務中心服務最好
- 商務中心服務是最好的
- 當代迷你倉解決人們生活的大難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